“禾樓舞”是秦代南江流域的烏滸人在慶祝豐收、祭祀神靈時跳的一種舞蹈。該舞自形成以來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是少數(shù)民族留下的民間藝術瑰寶,蘊涵著古代百越之地(連灘流域)所具有的獨特地方文化色彩的少數(shù)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特色,是遠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。
該舞蹈的動作原始、粗獷,跳舞者頭戴假面具,身穿黑色衫裙,頭戴小竹笠,腰扎圍巾,腳蹬麻鞋。領舞者頭戴蓮花冠,系紅色間黃披肩,右手搖著1個系有彩帶的銅鈴,左手舉牛頭錫杖。其余舞者分別手拿禾穗,邊唱禾樓歌邊擺身、搖手、踏足,向著東南西北四方起舞。禾樓歌旋律固定,曲調(diào)悠揚。
經(jīng)過挖掘整理后的“禾樓舞”,在2000年的郁南縣“連灘民間藝術節(jié)”上首次登臺亮相, 2002年在南海西樵舉行的“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大賽”上,獲得藝術大賽銀獎和組織獎。2003年10月參加“廣東省第二屆民間藝術表演大賽”獲銀獎。2005年獲 “首屆嶺南民間藝術匯演比賽”金獎;2010年到上海參加“世博會展”;2015年10月出訪意大利參加“2015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廣東周”表演。
禾樓舞是遠古農(nóng)耕文化的產(chǎn)物,對研究古代百越以來的生產(chǎn)生活、信仰和民俗學具有積極的意義,對研究嶺南民間舞蹈史也有重要的價值。
2007年6月,“禾樓舞”被廣東省人民政府確認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。
2008年6月,“禾樓舞”被國務院確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。